原本就有追蹤京城銀,但沒想要認真布局,
在1月底左右,回顧完京城銀去年的法說後,就隨手memo:
「一家沒有虧損紀錄的公司,PB竟然低於1倍,PE也不到10倍,
對照其他的peer,有的負債比更高,甚至負債比墊高之下,
ROE還表現的更平庸,市場給的PE 竟還有12倍,真有趣....呵
說資產品質差嗎? 過往壞帳情形也不多見,隨fed降息機率墊高,
手上的金融資產re-rate的機率也在上升,更別提今年宣告股利可能創高了。」
直到最近讀了阿傑前輩smart智富專訪,看到他與幾位曾經上過這本雜誌的贏家聊天,
於是起了想複習過去這些贏家獨立專訪的念頭。
於是起了想複習過去這些贏家獨立專訪的念頭。
進而看了2016年1月smart智富專訪里歐和二兩的篇章,
二兩大的風格是衡量式配置且多空都高持股,
盡量讓投資組合本益比低於大盤,
輔以空頭時買進成長股,多頭時買進防禦股,
用如此的方式來控制風險,以應對多空世局。
另外發現二兩大在當時的展望是偏保守,並且看到他當時的持股,
比重高的有AM、醫療和一些民生外,更納入了上海商銀為第三大持股,
我反思,如果市場開始risk on,而我想risk off之下,
是否也應該配置點防禦型的個股如銀行股?
是否也應該配置點防禦型的個股如銀行股?
但看了台灣銀行股中,只有京城銀ROE比較亮眼,
正好他somehow有些低估,
在觀察名單中,賺賠比排行前幾名,
未來又有股利殖利率創新高的催化,
想了想,京城銀或許不錯,
於是開始減持台積電,布局京城銀。
其實京城銀股利殖利率可能創新高,早已是公開資訊,
只是市場太緊盯AI了,非AI的產業相對被冷落,進而提供了有趣的機會。
印象中,總太曾因宣告股利殖利率創高,催化了一波..
不知道京城銀會不會重演一次,真期待ㄎ
當然該怎麼買賣,請自行判斷。
本文所有投資訊息,皆屬個人分析、整理或檢討用,
並無推介或反推介股票之意圖,
亦無預測或企圖影響股價之意圖,
讀者不應僅仰賴本人觀點作決策,
本人亦不對讀者依據本人觀點,
所為之操作結果,負任何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