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

投資失敗的經驗

說到新產品催化股價,我想談談過去失敗的經驗。
當初想訪某X,是想看他和某知名行李箱廠商合作的電子標籤。
從下單10幾萬台到70萬,甚至到上百萬台的標配。
我還從代理商、事務所的朋友double check真的有這回事,
算一算eps跳大的機率很高,所以買現貨外,還買了不少權證。

最大問題-美元
這家超級投機的公司,長期賭美元漲,拿收的美元抵押借台幣付成本,
公司說美元漲,他們會平掉質押的美元,
然後盈餘表現就有機會回復正常,負債比改善。

結果一兩季財報出來負債依然是負債,改變的是內部人持股。
鄭董事在六月時賣掉90張振曜,約500~600萬台幣,
觀察鄭董進出場時間對照,發現與股價高低點,有些吻合,
區間約介於47~78之間。感覺不對,投信也一直倒貨。
後來營收也開始走弱,還好有發現更好標的福盈科,
潛在漲幅較大,所以就認賠換股。

教訓
公司派利多的消息,真的要三思,不是所有新品都是可以改變公司體質的,
有些產品獲利很好但生命週期短,更遑論獲利不好的產品了,
最重要的是不要開槓桿重壓一黨股票,
尤其是每次市場有新產品它都有的,投機性強的公司😂

後記
馮柳:
「我不追求深度研究,因為我不認為自己具備深度研究的能力。
有些時候,90%的研究成果可能在10%的研究工作裡就可以完成,
深度研究則是追求最後的10%,當然有時候這可能是決定性的10%。
所以,我之前強調要讓市場簡單呈現出這個關鍵的10%之後再行動。」
從某x的經驗來看,我發現自己對深度研究真的不行,尤其自己容易公司派蠱惑。

自己比較過去深度研究和隨便研究(至少看競爭者及同業上下游的展望),
報酬率也沒顯著差異,因此不再執著把公司看的多透徹。
有時候懂太多複雜的東西,不一定提高自己的決策品質,反而助長了過度自信的可能。
知道自己的弱點後,策略也要改變,
我最近很喜歡找跌到地板(不論是價格或評價)的股票,分產業納入追蹤清單,
當股價突破長期均線時,會看看原本的問題改善沒?
財報數據好轉?有沒有事件催化?
漲幅三倍於下跌的幅度?內部人或大戶有沒有吃貨? 
至於為何要分產業追蹤,因為大趨勢來的時候,
不會只有一擋股票在動,double check 起來比較方便。

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

晶電20191024

Buy the rumor,sell the fact !
蘋果說要把ipad和mac改成mini led 一台要至少一萬顆晶粒,包產能是有點扯,但mini led 在中大尺寸的面板衍色性跟oled差不多,價格卻較便宜,lcd廠一堆沒辦法搞oled的,被三爽壓著打的,一定拼命推。
蘋果包場是假催化,老實說包場都要很小心,濱川之前也被惠普包產能,結果筆電賣不好,設備直接空在那邊燒錢。老實說蘋果單沒這麼好吃,可能還要一段學習曲線,成本可能再拉高,不過產業供給面好轉是好消息,主要來自於中國縮減補助,mocvd 拉貨的速度趨緩,像ST德豪之類的,已經開始虧損,沒有技術優勢的企業,只能在照明用的層次掙扎,連mini led 的車尾燈都看不到,最後就被洗出場,難怪三安很急,用樓用人民幣直接來台灣買人買技術。

最近三安的guidance 市场预测:如果在传统的手机等领域实现40% miniLED的渗透率,那么市场就需要1300万片4寸外延片,相当于17个三安的体量,三安光电目前擁有MOCVD機台數約360台。
2018年手機出貨量約14億,四成則為5.6億 一台手機4000顆晶粒則需要22400億顆:17家三安,得三安一家供應1300億對比市佔率约占全球芯片产能的19.72%(官網)
2018年iPad出貨4,300萬台 市佔率38%
2018年macbook出貨1800萬台 市佔率7%
假設蘋果平板和筆電只有5%滲透率(全市場滲透率2.25%),則需要305億顆晶粒,約吃掉4.6%的市場供應量。晶電持有MOCVD機台達480台以上,是台灣最大的,換算下來包產能短期內不會發生。
假設所有筆電和平板的市場其中4%採用mini led,則20%產能會被吃掉。
晶電投信連買超三天都是千張以上在敲。千張以上的股東人數回升到94人。
目前本淨比0.66倍處於評價低檔,除了毛利率改善轉正外,現金流還是為負值,營運週轉天數仍處於高檔。營收也無衰退趨緩的現象。

被動元件被動到不行

不知道為何市場不buy in被動元件量漲價增的題材, 下游訂單都這麼firm了,不是該看明年了嗎? 整體依然在 price當下的低迷, 但被動元件法說會幾場下來, 人都滿多的,是高關注低購買的產業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