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

投資失敗的經驗

說到新產品催化股價,我想談談過去失敗的經驗。
當初想訪振X,是想看他和某知名行李箱廠商合作的電子標籤。從下單10幾萬台到70萬,甚至到上百萬台的標配。
我還從代理商、事務所的朋友double check真的有這回事,算一算eps跳大的機率很高,而且還打聽到幾檔基金持有超多。所以買現貨外,還買了不少權證。

最大問題-美元
這家超級投機的公司,長期賭美元漲,拿收的美元抵押借台幣付成本,公司發言人說美元漲,他們會平掉質押的美元,然後盈餘表現就有機會回復正常,負債比改善。

結果一兩季財報出來負債依然是負債,改變的是內部人持股。
鄭董事在六月時賣掉90張振曜,約500~600萬台幣,觀察鄭董進出場時間對照,發現與股價高低點,有些吻合,區間約介於47~78之間。感覺不對,投信也一直倒貨。
後來營收也開始走弱,還好有發現更好標的福盈科,潛在漲幅較大,所以就認賠換股。

教訓
公司派利多的消息,真的要三思,不是所有新品都是可以改變公司體質的,有些產品獲利很好但生命週期短,更遑論獲利不好的產品了,最重要的是不要開槓桿重壓一黨股票,尤其是像這種每次市場有新產品它都有的,投機性強的公司😂

後記
馮柳:「我不追求深度研究,因为我不认为自己具备深度研究的能力。有些时候,90%的研究成果可能在10%的研究工作里就可以完成,深度研究则是追求最后的10%,当然有时候这可能是决定性的10%。所以,我之前强调要让市场简单呈现出这个关键的10%之后再行动。当你放弃深度研究的时候,你的研究工作量是极大比例降低的。」
經過振x的經驗到今天,我發現自己對深度研究真的不行,尤其自己容易公司派蠱惑。自己比較過去深度研究和隨便研究(至少看競爭者及同業上下游的展望),報酬率也沒顯著差異,因此不再執著把公司看的多透徹。有時候懂太多複雜的東西,不一定提高自己的決策品質,反而助長了過度自信的可能。知道自己的弱點後,策略也要改變,我最近很喜歡找跌到地板(不論是價格或評價)的股票,分產業納入追蹤清單,當股價突破長期均線時,我會看看原本的問題改善沒?財報數據好轉?有沒有事件催化?漲幅三倍於下跌的幅度?內部人或大戶有沒有吃貨? 至於為何要分產業追蹤,因為大趨勢來的時候,不會只有一擋股票在動,double check 起來比較方便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薯條三兄弟的大哥

薯條三兄弟中,只有大哥被狙擊, 感覺不太像法規異動等產業利空, 要說內部問題,壞帳啥的, 感覺有在風控資產的portfolio, 好像炸掉機率也低... 就算炸了又如何,又不是第一次被炸? 看看2014-2015吧, 現在週期地板,safe margin也夠擋了? 正常時期ROE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