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

敬鵬(2355) 20171129

敬鵬(2355)
1979年,由十位來自日本老牌PCB廠台豐的員工所創立。成立35五年來也從沒虧過錢。回顧二十世紀,當時PCB產品幾乎是做一片賺一片。然而,隨著越來越多廠商投入,產業利潤持續下滑。敬鵬清楚沒有厚實的資金和對手玩殺價戰。所以,為了避開殺價競爭的市場,1990年代開始佈局車用電路板,終於在2005年得到Ford公司車用音響及儀表板的訂單。
時序到了2008年,歐美PCB廠一間間倒閉或退出,敬鵬趁勢崛起,從second source變成第一供應商。
車用PCB營收比重從27%,成長至今達74%,最近法說會統計的市占率為13%,全球第一。
車用PCB的特性:
進入門檻高:「一百萬片不能有一片出錯」,而且發生意外時,財力要足夠賠得起。以敬鵬打入BOSCH大廠為例,在BOSCH給出訂單前,就花了三年時間做產品驗證,送樣成本達上千萬元;開發一個新的客戶至少要六到八年的時間。
需求穩定:一台車平均壽命十年,而且一個車款約3-4年會進行大改款,大多沿用舊供應商,需有不斷貨的保證。故敬鵬車用營收有80%來自舊車款,20%為新車。
客戶有 Bosch、Denso、Continental、Magna、Delphi、Visteon 等全球前 30 大汽車電子系統大廠;網通以歐、美系網通設備廠為主;消費性電子板則以日系的 TV、數位相機品牌廠為主。
主要競爭者為TTM、CMK、Meiko、KCE
生產基地的營收比重為台灣(平鎮廠、桃園新廠) 70%、大陸(常熟) 24%、泰國廠 6%。台灣廠主要生產安全性和耐用度高的產品,包括剎車、安全氣囊、傳動等相關汽車板,也是相對進入門檻高的產品。
未來常熟廠會提高多層板比重,而毛利率較差的產品則由泰國跩哥廠生產。自2016年泰國跩哥收購下市後,以調整產能為主,先做消費電子,並爭取過車廠認證,目標2018年損平,對於在1989年就在泰國設廠的敬鵬來說,經驗算豐富,不難達到。
應對同業價格競爭及車用零組件供應鏈南移東協的需求,泰國人工成本較低的優勢,將成敬鵬重要的發展點,隨跩哥生產比重提升,有助於提高營益率表現,故應持續關注泰國動向。
產業趨勢:
隨著傳統汽車經過ADAS 逐漸向自動駕駛過渡,以及新能源汽車的推廣,汽車電子的滲透率不斷提高,車用PCB 的使用越來越廣泛。例如為提升安全、穩定、操控性及低油耗等需求,逐步導入車用動力及操控的電子系統。
參考TTM法說有提到:一台車PCB面積,以車款區分:經濟型0.3-0.4、中階型0.5-0.7、豪華型2-3平方公尺,預期中低階車款用量會持續提升,車用PCB市值年均成長6.6%。
營運狀況:
受銅價急漲、匯率及泰國廠產能不匹配,造成近期營益率下滑。
隨銅箔加工產能大開,能減緩成本壓力。如銅價續漲,車廠亦較能接受漲價,再加上泰國調整完後,將擴大營運規模,故預期敬鵬營益率將在2018年有所提升。
展望
敬鵬將持續擴充產能,目標每年爭取全球4,000萬至8,000萬美元新訂單,主要將切入安全性應用產品,包含引擎、底盤懸吊、動力及安全氣囊等,2018年擴產重心在台灣及泰國兩地,其中,台灣預計投入10億元資本支出擴建產能。依照目前公司營運模式,每增加1元資本支出,可增加1.18元產值,而積極擴大資支出,就是在維持每年5-10%的營收穩定成長。

如以敬鵬平均淨利率7-10%計算, EPS約在4.48-6.4元之間,隨營運狀況好轉,逐步提高。


免責聲明: 本文分析係個人針筆記整理與分享以供未來檢討用,並無非推介或反推介股票,,亦無預測或企圖影響股價之意圖,讀者不宜仰賴本文觀點,筆者不對讀者依據本文所為操作結果負擔任何責任。

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

心得-尋找下一支飆股

"他在書中介紹了盈餘成長的秘密、對企業價值的評估方式,他也預測未來最具成長潛力的領域如p2p網路、奈米科技與替代性能源;並提出檢驗明日之星的4 P原則:人才(people)、產品(product)、潛力 (potential)以及可預測性(predictability)。"

人才:
1.每個員工創造的營收
 將該指標與同業比較,可以看出生產力與價值。 員工平均創造營收多少? 和競爭者比較如何?
2.現有客戶的循環營收
循環營收顯示了客戶的倚重程度,則相當難得。循環營收比重愈高愈好;假設大客戶停止下單則要有所警覺。
3.員工的流動率
優秀的公司流動率較低


產品:
1.賣點是甚麼
2.市占率有多少? 上升或下降?
3.售價穩定還是下跌?
4.利潤穩定還是下跌?
5.與領導者比較利潤如何?
6.與前三大對手比較 ,成長率如何?
7.業績衰退原因? 是輸給哪個對手?
8.業務員素質?
9.產品品質是否領先?
10.研發佔營收比例?
一家高科技公司的研發費用比例最好有7%以上

業務部門是評估產品的指標之一,業務部門流動率較高,因為業務員會跑到產品好賣、錢更好賺的公司,如果經驗老到的業務離開大公司,跑到小公司去任職,代表可能有玄機。例如GOOGLE沒出名前,矽谷一堆超業就汲汲營營要加入。
而高科技公司要評斷哪家產品最好,要觀察高階工程師的動向。

潛力:
作者以評估星巴克為例,他假設世界每天要喝掉10億杯咖啡,其中90%都是口感拙劣,因此判斷市場巨大。另用舊金山的麥當勞和星巴克店數比例推算,星巴克店數將能成長三倍。
 要避開市場正在萎縮的產業,即便領導廠商的市占率正在提升,但成長前景依然堪憂。可以觀察萎縮的市場需求,反面來看,有其他需求正在成長。

可預測性:
高成長的盈餘表現可能帶動高本益比評價,如果盈餘成長稍有不如預期,價格可能崩跌。
要觀察期循環營收、訂單穩定度。

評價方式




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

費雪認為目前正處於牛是末期,而末期大約佔據40%的漲幅。

費雪認為目前正處於牛是末期,而末期大約佔據40%的漲幅。
最好的策略就是買最顯有名的股票如Facebook, Amazon, Netflix, Nvidia (the new N), Google (now Alphabet) and Apple,因為之前不買股票的群眾,開始買股票了,隨著者幾年的股票上漲,早已消除他們對於熊市的恐懼(2007年金融風暴)。
他們的選股通常是買令他們感到「舒適」的類股,主要就是大型,有名的公司為主。
提醒:當聽到一群從不關心市場的人,開始頭頭是道地聊市場,而且聊的都是消息面的東西時,建議就要跑了。
https://www.usatoday.com/story/money/columnist/2017/09/24/yes-point-bull-market-your-portfolio-should-have-fangs/691787001/

市場正在波動,這是好事。

"Yes,市場正在波動,這是好事。
最近市場的波動,引起對於牛市可行性的質疑,但我喜歡它。股市已經太久沒有波動了,還有我愛波動性。大部分的人會想,當股市上升時是好的,而當他們下跌時,就是波動-但你無法在沒有充分的整理下,讓市場大幅且快速的上升。
相反的,有句老話幾乎總是對的: 牛市的終結,伴隨的是哭泣,而不是BANG。熊市會無聊的,慢慢的長時間下跌,哄騙最後一刻才加入的愚蠢買家,最後將他們向下吞噬。在高點發生的、令人害怕的震盪,通常是牛市中修正的行為。今年的模式讓我想起1997年(就在當年同樣的時候):新興市場和貨幣導向的模式,相對已開發國家是相對堅固的堡壘,當時伴隨著疲弱的商品價格和平坦的利率。所有你該做的,就是將Bill Cosby替換成 O.J. Simpson,當作流行文化的壞蛋主餐。
這很誇張是因為我們還沒習慣最近的波動-像1997年一樣。因為我們已經好多年沒有真正的修正了,所以不必如此驚訝。常常需要一兩年的時間去習慣。在1997到1998之後,我們會到另一個明年。他們通常是超級大牛市。
熊市常常警告: 自從沒有熊市以來,已經過太久了,所以你應該注意。
他們不再能對它靠北甚麼。很好,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,但你應該期待這牛市會很快地,再次固執的揚升,踢倒所有恐懼,可以將懷疑狠狠地丟向它。繼續持有再成熟牛市中繁榮的股票吧~"

響應某個創投家精選英文新聞翻譯,所以試做了一篇,真佩服他有時間做這件事,感想是為何英文翻譯起來會這麼囉嗦呢?

不用投也知道很大機會是綠變天,也暗示著台股的顏色,到底要不要出脫呢? 

附註:Ken fisher 指的牛市是美國,如果沒記錯的話,1997年正發生亞洲金融風暴

http://www.forbes.com/sites/kenfisher/2015/09/09/yes-the-markets-are-volatile-thats-a-good-thing/

被動元件被動到不行

不知道為何市場不buy in被動元件量漲價增的題材, 下游訂單都這麼firm了,不是該看明年了嗎? 整體依然在 price當下的低迷, 但被動元件法說會幾場下來, 人都滿多的,是高關注低購買的產業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