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些受訪者績效非常好,而且最大虧損都能控制得宜。
我關注在幾位比較好拷貝的交易者上得到啟發。 例如ch1-4和ch6的訪談。
最近發現價值投資強調要堅信自己的投資,這有好有壞,好的是可以度過市場的波動,但壞的是可能過度自信。
說到這裡並非否定價投,他有好的框架可以辨識超額報酬的機會,但學久了不免被侷限,而且每套策略都有失效的時候,時間長達兩年或更久時,是要固守還是換策略?
讓我想到馮柳所提過的,即便市場是錯的也要假設他是對的。因此我改掉過去買在左側的習慣,而是想辦法無限逼近右側的初始階段。發現這樣效率改善很多。例如橋椿,我在這檔被打臉很多次,一直期待他虧轉盈,但每次都在年線創高不久後,就繼續下殺,內部人買得很兇,也催不動,直到最近又在買回來,理由是他虧損的消息不再讓他下跌,產業新屋開工強化,營收也開始跟上趨勢,開始有動能,或許能改善她趨勢方向。
我在這檔上告訴自己,過去心不可得,每次交易應該將情緒歸零,比較在手部位和其他機會他好在哪,或許不見得在這檔上賺到錢,但能確定的是可以在他展開的過程中學到經驗。
另外,最近開始看因子投資這本書也提到,巴飛特之所以成功,是因為他捕捉到超額報酬的特徵,而價值投資以外的特徵,近年不斷大量被挖掘時,是否也有學習的可能?
當初在某家投資公司任職時發現,同事做純粹順勢,如果問他被動元件那些型號放在手機那些放在車用,供不應求的原因,可能都不能清楚表明,但他從華新科買到國巨,另一位則是矽晶圓缺貨時,買合晶嘉晶,都有賺到價值投資難以匹敵的績效時,不禁開始懷疑深度研究是否有必要?亦或者是有沒有可以簡化的可能?能否模仿他們透過交易,感受市場對於資訊的反應,調整部位,以創造報酬?現在已經很少做深度分析了,報酬上來說也可接受。
價值投資有學習的必要,很好用來辨識滾雪球的坡道或賠率。
而投資說到底也是一門買賣生意,要能清楚辨別什麼是賣的動的商品,什麼東西正在過季,什麼賣不動。這是我在女友身上學到的一點。
賣不動的東西,對零售業來說,是要想辦法清掉庫存的換現金的,資金管理一樣,很多價值機會的辨識上,可能參雜不少個人情緒,而產生判斷的瑕疵。我現在比較傾向讓市場告訴我這些瑕疵,當賣不動時,我會換倉或縮小部位。
就像我剛開始看好萬海一樣,但市場似乎傾向長榮,於是我就把長榮的部位建起來。畢竟大趨勢下受惠的不會只有一家,漲幅差不多大的前提下,換股的成本就能忽略。
總結千萬不要成為誰,這是我看庫克傳前幾張學到的,他不能成為賈伯斯,而可以成為更好的庫克。 走自己的風格才是最重要的。
(圖片來源:博客來)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