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年過去了,檢討美股和台股部位的表現,
美股因為有重壓TSM和換艙位到NVDA讓組合淨值創新高,
但台股因為重倉腳踏車、製鞋至今仍未有重大表現,
同樣面臨4月暴跌,至今兩邊的表現差異甚大,
開始反思是否自己太過執著傳產便宜這件事,
而未考慮可能便宜之下會更便宜,
進而放掉科技相關的漲勢,
如果分散組合的30~50%去持有科技相關的股票,
是否表現會更加不同?
自己換股和停損的技術上仍有精進的空間,
回想上次驚悚暴跌的經歷在2020年自己就做的不差,
先是把資金park在疫情受惠股(豪展-耳溫槍需求超旺)
然後再把資金換到疫情重啟受惠股或航運上,
如此換檔年底收益就不算差,
檢討上半年應該更加積極地去換倉位在需求仍旺盛,
敢於停損傳產,
美股因為有重壓TSM和換艙位到NVDA讓組合淨值創新高,
但台股因為重倉腳踏車、製鞋至今仍未有重大表現,
同樣面臨4月暴跌,至今兩邊的表現差異甚大,
開始反思是否自己太過執著傳產便宜這件事,
而未考慮可能便宜之下會更便宜,
進而放掉科技相關的漲勢,
如果分散組合的30~50%去持有科技相關的股票,
是否表現會更加不同?
自己換股和停損的技術上仍有精進的空間,
回想上次驚悚暴跌的經歷在2020年自己就做的不差,
先是把資金park在疫情受惠股(豪展-耳溫槍需求超旺)
然後再把資金換到疫情重啟受惠股或航運上,
如此換檔年底收益就不算差,
檢討上半年應該更加積極地去換倉位在需求仍旺盛,
敢於停損傳產,
買進不太受關稅影響的AI受惠的股票上(這些估值都從2X倍跌到1X倍),
而非單純賭因關稅影響需求短暫遞延的但後續回溫的傳產上,
或許表現會更佳,如此筆記下來,待未來類似情境出現時可做為參考依據。
而非單純賭因關稅影響需求短暫遞延的但後續回溫的傳產上,
或許表現會更佳,如此筆記下來,待未來類似情境出現時可做為參考依據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